春日里的大别山云雾掩映,五百里茶谷绿意盎然。3月25日,舒城县舒茶镇石塘村古尖香茶场,近千名采茶工似繁星点点散落在1400亩茶园里,采摘下皖西第一片“新绿”。
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六安茶谷”建设,推动六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茶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形成了以六安瓜片为龙头,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等竞相发展的格局,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上书写出“绿叶成金叶”的佳话。
六安,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位于江淮之间,山水相依是茶叶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
有据可考的六安茶历史已有2000多年。唐代诗人李白盛赞六安茶为“扬子江中水,齐山顶上茶”。宋代更有六安茶为茶中“精品”之誉。清顺治《霍山县志》记载,霍山、六安有产茶地65处,其中州境28处、霍山县37处。18世纪、19世纪,有一条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直至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万里茶道”,六安茶也曾通过“万里茶道”走向世界。
近年来,六安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复兴“万里茶道”的倡导,实施“五百里茶谷”建设,项目覆盖裕安、霍山、金寨、舒城等五个县区,依托过硬品质着力拓展“六安茶”更广市场。其中六安瓜片于1959年、2017年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07年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六安瓜片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名录。霍山黄芽是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舒城小兰花则是国家区域保护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自2015年起,六安以“开茶节”为媒,政府搭台、茶商和茶农“唱戏”,不断提高六安茶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每届“开茶节”活动现场,茶艺表演、品茶鉴茶、非遗传承人展示六安瓜片制作工艺……来自四面八方的嘉宾共同领略绿色山水、最美茶乡的怡人风光,参与到火热的茶产业交易中。
据统计,2024年该市茶园面积达80万亩、产量4.86万吨、综合产值223亿元,均居全省第二。
六安市裕安区石婆店镇沙家湾村被誉为“六安瓜片第一村”,种植加工六安瓜片历史悠久。红石埂茶厂就坐落于此。该厂采取“茶厂+基地+农户”的方式设立六安瓜片茶业合作社,不断扩大有机茶种植面积,带动茶农增收致富。该厂所产的“红石村”牌六安瓜片茶屡获茶博会大奖。
“既要做精茶叶,也要做优品牌,培育品牌是茶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在制茶的过程中都是严格按照六安瓜片的传统工艺。必赢”红石埂茶厂负责人晁明华介绍。晁明华的女儿顾修莉是六安瓜片省级非遗传承人,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六安瓜片制作技艺大师工作室,常年开设茶叶加工、茶艺师、评茶师培训,推广六安瓜片茶文化。此外,顾修莉还是六安市城北小学雷锋路学校的茶文化指导老师,定期走进校园,传授茶艺,讲解茶文化,教会孩子们冲泡好一杯“中国茶”。
碧水泱泱,群山环拱,茶韵飘香。生态六安不仅孕育了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五朵金花”,还滋养了诸如黄大茶、六安篮茶、金寨红茶等优质发酵茶。
当霸王茶姬在2024年冬推出奶茶新品“晴山栖谷”爆火出圈时,作为茶底的六安“黄大茶”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与知名奶茶企业合作的大别山香源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巩春照也成了“网红”。
“我们几年前就一直与国内头部茶企联系,参加各种展会,积极拓展市场,经过很长时间的检测、论证、店测,才有了黄大茶的这一爆款出现。”巩春照介绍,自己的企业目前茶叶年出口量大约4500吨,其中,黄大茶占了1000吨左右,主要销往北非、西非、尼日尔、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美国等地。近年来金寨县实施的“两个替代”,保障了茶叶的农残检测和品控的优质化,增强了客户的信赖度。
说到“六安茶”的海外销售,不得不提六安茶的另一个“爆款”——六安篮茶。篮茶属于发酵茶,因将茶叶以大别山野生箬叶包裹,紧压后装在竹篾编制的椭圆形竹篮内而得名。“谷雨前后采摘,1芽2叶、1芽3叶或对夹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坯、干燥、筛分、露茶、蒸压、烘焙、装篮、陈放……20多道工序。”六安篮茶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六安篮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兴毅说,篮茶经历春采、夏化、秋露、冬藏,四季轮回,茶叶陈化3年以上饮用为佳,越陈茶味越醇。
目前,位于金寨经济开发区的六安篮茶茶业有限公司的自动生产线吨成品茶,手工线吨成品茶,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规模较大的六安篮茶生产企业,产品源源不断向海内外输出。
从绿茶到黄茶再到篮茶,六安一方面着力丰富茶品类矩阵,另一方面注重茶品牌培育,凸显六安茶的独特优势,在更广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成长为独树一帜的品牌。
金寨县油坊店乡位于大别山深处,是六安茶谷主题公园的核心地带,全乡有茶园4万多亩。
走进六安茶谷主题公园,放眼望去,层层茶园与周边的湖光山色构成一幅天然画卷。置身其中,油坊店乡人大主席简祖明俯身查看起茶叶的长势,“六安瓜片茶叶片厚实,汤汁浓郁,茶园鲜叶一直可以采摘到七八月份。”简祖明介绍,为了保证茶叶品质,茶园大力推广有机肥、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运用粘虫板、杀虫灯等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及设备。
茶谷主题公园的智慧茶园系统是六安茶叶品质打造的典型。当前,六安茶叶种植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物理防控和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的“双替代”行动,鼓励通过茶树行间套种,配套粘虫色板、灭虫灯、性诱剂等技术开展病虫害防治。同时,加强茶叶投入品源头管理,开展农残常态化监测抽查,设立茶叶质量“红黑榜”,强化茶园巡查执法,积极创建全域茶叶无农残茶区。统计显示,累计实施“双替代”面积21万亩次,茶叶中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2个、有机产品认证17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安徽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24个。
作为地方高校的皖西学院也逐步开始利用优势科研力量,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该校的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下设皖西茶产业研究中心,主要开展皖西茶的技术攻关,服务六安茶产业。
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研室副主任、皖西茶产业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燕,是一名茶学专业毕业的博士,身为霍山人从小跟着父母上山采茶、学习制茶。“自古以来都说六安茶为上品,那么六安茶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有什么神奇的健康功效?比如说,最近火出圈的黄大茶,前期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发现,与绿茶、红茶相比,皖西黄大茶在降糖降脂方面具有显著功效。目前,皖西茶功效虽然有一定研究基础,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加大对皖西茶功效方面的研究,为茶产业科技赋能。”王燕介绍。
自2023年开始,六安市在春茶上市季节,针对全市茶叶经营主体在春茶集中上市期间收购鲜叶的问题,推出春茶“鲜叶贷”,贴心解决经营主体资金难问题。2023年、2024连续两年共为5个县区208家茶叶生产企业提供春茶“鲜叶贷”13345万元,有效解决了茶企收购鲜叶周转资金难问题,促进了春茶生产。今年截至4月1日,全市已为89家茶叶企业提供收购春茶鲜叶贷款资金5415万元。
从政府到茶企再到高校,用茶科技、茶金融支撑茶产业,打造全链条茶业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近年来,六安市还着力在规模化标准化茶园建设上下功夫。持续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和“三化”茶园和千亩连片示范茶园建设力度,开展本地茶树种质资源调查保护与良种选育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推进规模化标准茶园建设,提升茶园生产能力。累计改造低产茶园36万亩,建成千亩连片种植基地53个,“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14个,收集茶树种质资源3000多份,全市现有高标准茶园25万亩、生态茶园43万亩、有机茶园10万亩。
春回大地,茶叶飘香。好山好水出好茶,茶旅融合也是六安的亮丽风景线和特色名片。
在金寨县麻埠镇,24000亩的优质茶园,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茶叶是一个需要体验的消费过程,在这里,不仅可以赏美景,还有露营基地,供年轻人品茗交流游玩。”麻埠镇党委书记金鹏介绍,该镇坚持以茶为媒,推进茶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等融为一体。2022年7月,中沏茶旅项目正式落地金寨县响洪甸水库蓄能电站旁边的仙女湖畔,秉承以茶叶产业为核心,宣传茶叶文化为己任,配套茶文化博物馆,茶空间,露营基地,原生态茶园等,提升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在同为六安瓜片重要产区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实现了“美丽蝶变”。大湾村依托茶叶及“红绿”旅游资源优势,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茶旅产业,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红绿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2024年,大湾村共发展民宿64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9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1538元。
近年来,六安市着力在三产融合上下功夫。依托现有80万亩茶园、6个茶叶特色小镇、2个中国最美茶园等资源,开发茶研学、茶俗体验等茶旅融合产品,提升打造大湾村等茶旅融合景区(点),推出茶旅精品线条。九十里山水画廊寻茶之旅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获评“安徽省十大最美茶旅线条。深挖“六安瓜片”“黄大茶”“篮茶”等茶文化内涵,丰富茶艺、茶宿等业态,获评省级制茶技艺非遗工坊2个、非遗传承基地2个,建设茶文化(体验)馆、茶博馆11个,打造老茶厂民宿、抹茶小院等茶文化精品民宿10家,六安瓜片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六安市还通过举办六安茶谷开茶节暨大别山(六安)山水文化旅游节等节庆赛事活动,打造“清风茶会”文化品牌,赴美国、日本等地开展国际茶文化宣传交流。
茶旅结合、茶文结合、茶养结合……当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融为一体,山中片片绿叶不仅托起茶农们的致富梦想,更铺就了一条前景广阔的乡村振兴路。